赣州市威绿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有限公司位于赣县区储潭镇储潭村,是经市人民政府2003年批准设立的全市唯一一家医疗废物处置企业,承担着赣南18个县(市)区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任务,企业地块总占地面积8374.7m2,地块中心坐标为东经114°58'12.39"、北纬25°56'1.90"。地势平坦,呈方形。2004年12月建成并投入试生产,2017年进行了搬迁。
2018年7月赣州市赣县区环境保护局出具了《关于要求中国稀金谷核心区智慧园项目征迁企业疑似污染地块土地使用权人开展土壤环境初步调查及相关工作的通知》(见附件10),赣州市威绿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有限公司地块定性为疑似污染地块,在改变使用功能前须进行场地土壤调查。基于此,赣州市威绿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有限公司2018年8月委托赣州东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对本地块进行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初步调查期间,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项目建设局2019年3月出具了关于地块规划功能的函,根据规划函,企业搬迁后地块用于学校体育用地。
为顺利开展该地块污染土壤修复工作,消除污染隐患和环境风险,确保人体健康,进一步推动地块再开发利用进程。2023年4月,赣州市威绿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有限公司委托圣本环境科技河北有限公司进行《赣州市威绿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有限公司地块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方案》编制工作,方案已完成评审、修改完善及备案,可作为后续施工工作和环境管理的依据和指导后续施工工作。方案通过污染分析、修复方案比选以及修复技术可行性评估,确定本地块最终确认的修复方式如下:
(1)污染土壤修复
污染土壤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置修复工艺,因此本次需要修复污染土壤为5570.93m3,污染土壤需要达到水泥窑厂接收标准。本次选用的水泥窑单位为江西于都南方万年青水泥有限公司。污染土壤转运及处置从严按照危险废物处置,根据《危险废物豁免管理清单》,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修复活动中属于危险废物的污染土壤,在运输环节修复施工单位制定转运计划,依法提前报所在地和接收地的设区市级以上生态环境部门,不按危险废物进行运输;处置过程中,满足《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gb30485-2013)和《水泥窑处置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j662-2013)要求进入水泥窑协同处置,处置过程不按危险废物管理,污染土壤转运至修复大棚经筛分去除大块粒径和调节含水率,筛下土壤按照污染土壤转运至水泥窑进行协同处置,筛上的建筑垃圾和粒料冲洗后,检测达标之后回填至原基坑。
(2)污染地下水修复
本地块地下水修复选用含水土壤剥离+基坑水抽提方式+氧化方式进行处理。先进行含水层剥离。由于本地块污染地下水修复深度为5~9.74m,主要为粉质粘土及强分化粉砂岩层,开挖剥离过程中建设导水沟,对含水层地下水进行收集。收集抽出地下水按照废水进行处理,达标后地块降尘回用。
(3)施工废水
本次施工废水主要有基坑降雨积水、车辆冲洗废水等,经收集后首先进行检测,若达到回用要求,则直接回用或洒水降尘;若超相关水质要求,则排入污水处理区进行再处理,本次废水处理结合地块内土壤目标污染物砷、钴、石油烃(c10-c40)、二噁英、苯并[a]芘,采用芬顿+混凝沉淀的工艺进行处理,经处理达标后的废水进行回用。
2023年12月,广州市怡地环保有限公司(修复施工单位)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中标赣州市威绿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有限公司地块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修复项目项目。2024年1月4日,广州市怡地环保有限公司作为修复单位对污染地块开展修复施工,并于2024年5月8日结束主体修复工程,江西大京九工程管理有限公司作为监理单位对该污染地块修复施工实施监理。
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6 号修改版)、《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hj 25.5-2018)以及《江西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2020年11月25日江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等文件要求,为评估赣州市威绿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有限公司地块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修复项目的实施情况及修复效果,同时考核修复工程量是否达到合同要求以及修复过程中对各项二次污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是否产生二次污染,建设单位委托江西维真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广州中德环境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及江苏朗地环境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作为效果评估采样检测单位,委托我公司承担赣州市威绿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有限公司地块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修复项目效果评估工作。我公司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收集资料后,开展了资料调研,并组织现场踏勘和数据分析。根据监测结果,现场踏勘情况以及相关技术资料,编制了本项目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效果评估报告。